(現場音:這車間里沒有人,但是設備都在動,電池在物流線上流轉……)
崔少華帶領記者進入被稱為“黑燈工廠”的力神電池自動化生產車間,各種元器件自動上料、搬運,產線自動組裝,每分鐘有200塊電池下線,機器人還會帶著組裝好的電池到相應位置去充電,整個車間里只有兩名工作人員值守,這就是去年崔少華帶領同事們揭榜掛帥共同完成的工信部動力鋰電池智能制造新模式項目。
年近50的崔少華,中等偏瘦身材,講話溫和、思路清晰,干起活來麻利極了,這已經是他在力神電池工作的第21個年頭了。當年,學機械出身的他剛從一家世界五百強企業離職,初到化工起家的力神電池,就受到了極大地觸動:
(錄音:一下把我給震撼了,沒見到過這么先進的全自動的生產線。當時我的領導他就要求說,這是日本人韓國人做的全自動生產線,他們能做到,我們也能做到。所以當時給我們留的作業,就是要模仿、改造、升級這些進口的全自動設備。)
從此崔少華就全身心投入到設備改造當中。電池生產中有一個重要環節,就是將電解液注入到電池當中,離子在正負極之間不斷流動從而給電池發電。注液的精度、注液量都對電池壽命和合格率產生至關重要的影響。那時,力神電池正處于從傳統方形電池向圓柱形電池轉型時期,從國外引進的一套注液機頻繁出現腐蝕、磨損、漏液的問題。崔少華接到的主要任務就是修好它,但善于動腦子的崔工沒有將思路停留在維修上,而是下決心找到癥結所在:
(錄音:電池和注液制具密封的這一個關鍵的位置,因為圓形電池他卡扣是鋼殼非常的尖銳,使用的是端面密封,時間長了就磨損、開裂、漏液一系列問題都出現了。那時候我進入這行業很短,也沒有什么慣性思維,我就覺得我為什么非要用端面密封呢?能不能使用O型圈,我利用鋼殼的內壁來進行密封,然后我就做了小的工裝,做了很多實驗。)
經崔少華改造之后的注液機不僅密封效果好,而且問題迎刃而解,受到了公司的高度肯定,進而將所有相關設備的改造任務都交到了他手上,四代注液機逐一被他研發出來,再也不用花高價從國外購買注液機了。后來,崔少華通過改善圓柱型鋰電池裝配新技術,使得裝配合格率從98.6%提高到99.5%,三年又為公司節省1200萬元,鼓勵創新、鼓勵研發的氛圍也在力神電池逐漸形成,崔少華說:
(錄音:馬上公司就把這技術申報專利,這也是力神公司的歷史上第1批申報專利的項目,所以很快也都授權了,公司也給予了重獎。當時不管是對我也好,還對我周圍一些同事也好,都起到非常好的這種示范的效果。)
近幾年,鋰電池產品逐漸標準化,消費者希望電池功率更大使用壽命更長,這就要求在更輕薄的電池里注入更多地電解液,對品控極為嚴格的崔少華又帶著大伙一起闖出了新天地。力神電池工藝工程師周翠英說:
(錄音:讓它灌注更多的注液量,還得讓他盡快的吸收到電池里邊去,真是太難了,在我們看來簡直是不能實現的。崔工用他充分的那些理論知識,各個方向的去探討,然后一次一次反復的實驗驗證,而且每次實驗,崔工對數據都會仔仔細細分析,這一次我們把注液量提高了零點零幾克,然后一點點把它實現出來,在行業內現在也是推廣的很多的。)
正是這樣精益求精、執著堅持的工匠精神,讓崔少華和團隊先后斬獲了中國發明協會金獎、天津市知識產權設計大賽一等獎和日內瓦發明展銀獎。而在崔少華看來,創新永無止境:
(錄音:電池它從實驗室然后量產到現在,也就是30多年的時間,現在技術還在發展。國內外我們同行業面對同樣面對的問題,有時候看上去很難,可實際上如果真的問題解決掉之后,你回頭再看的話就是一層窗戶紙,所以你要想先去探索和有信心去攻克它,才真的能去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