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10月9日,一名男子駕駛電動自行車從街頭一處藝術涂鴉墻前經過。 新華社發
當新國標的潮水退去,“小電驢”告別狂飆,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4月26日,新日股份發布2023年年報,至此,國內幾大電動兩輪車企業均已公布去年業績。對比發現,愛瑪、雅迪和綠源2023年營收、凈利潤均實現了增長,屬于穩健派,但增幅均較2022年收窄;新日和小牛“掉隊”明顯,其中新日營收凈利均下滑,小牛虧損進一步擴大;九號業績則是少有的一抹亮色,凈利潤同比增長32.5%,踩下加速踏板。
從狂飆到徐行,“小電驢”市場經歷了什么?政策紅利吃盡的大背景下,“內卷”的企業在努力突圍中都有什么樣的打法?成效如何?
【 頭部企業“降速” 】
在我國,電動兩輪車品牌主要有兩大陣營:以雅迪、愛瑪、臺鈴、新日、綠源等為代表的傳統品牌和以小牛、九號等為代表的新銳品牌。
其中,傳統品牌中,愛瑪、雅迪、臺鈴憑借著500萬以上的年銷量位于第一梯隊,新日、綠源、小刀等年銷量在100萬以上,屬于第二梯隊。
2023年,電動兩輪車傳統品牌中,無論第一梯隊還是第二梯隊,業績數據都缺乏“亮色”。
營收方面,“一哥”雅迪去年營收347.63億元,增幅由2022年的15.2%變為11.9%;愛瑪營收210.36億元,同比僅微增1.12%,而2022年,其營收增幅為35.09%;綠源的營收增幅也從2022年的39.9%收窄至6.3%。
凈利潤增幅方面,有著同樣的收窄趨勢。
愛瑪去年凈利增幅從2022年的182.1%斷崖式降至0.41%;綠源凈利增幅從2022年的99.1%收窄至23.4%;雅迪落差相對小一些,從2022年的57.8%降至22.2%。
也有“倒退”的。
去年新日營收為41.06億元,同比下降16.27%;凈利潤為0.88億元,同比下降45.75%。今年一季度,其營收和凈利雙降趨勢延續。
曾經,新日也坐過電動自行車銷量頭把交椅,成龍為其代言,還曾贊助過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并頭頂“A股電動車第一股”的光環。2022年,新日喊出了“重回第一”的口號,不過從財報數據來看,仍有點遙遠。
從狂飆到徐行,不過短短數年。
時間回到2019年。當年4月份,電動自行車“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正式實施。該標準取代了1999年實施的老國標,對電動兩輪車參數要求、資質認證、工廠考察等方面更加嚴格規范,大量不達標的中小型企業加速出清。
每年增加的替換需求拓展了行業市場容量,再疊加低碳出行、疫情錯峰出行等因素影響,我國電動兩輪車銷量一路上漲。
相關機構數據顯示,我國電動兩輪車銷量從2019年的3680萬輛狂飆至2022年的6007萬輛,“小電驢”迎來了高光時刻。
但紅利終有時。
時間進入2024年,距離“新國標”的施行已經過去5年。當年“新國標”實施后,各省市均對超標電動車設置了替換過渡期,這些過渡期大多于2024年截止。也就是說,新國標替換需求已基本完成。又恰逢全球經濟不穩定、消費者購物愈發謹慎,電動兩輪車由此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一位兩輪車企業銷售負責人對南都灣財社記者坦言,去年市場不景氣,加之公司在電動自行車板塊沒有發力,銷售情況“可以說非常不好”。
電動車觀察員徐榮對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市場飽和之后,雅迪、愛瑪等頭部品牌營收和凈利保持增長已屬不易。
不過,對于二三線品牌來說,境況就不同。品牌不響、價格不低,打動不了年輕消費者,對鄉鎮和農村的中老年消費者吸引力又不足,整體處境比較尷尬。
【 小牛不“牛”? 】
新銳勢力中,有人歡喜有人憂。
作為電動自行車高端化、智能化的兩大代表,九號和小牛時常被拿來對比。只是,當九號去年實現凈利32.5%的增長時,小牛卻一頭“栽進”虧損泥潭。
2023年,小牛營收為26.5億元,體量上遠不如年營收過百億的愛瑪、雅迪、九號。而且,與2022年相比,其營收下降了16.3%,降幅較2022年擴大。
凈利潤方面,這位曾頭頂“兩輪特斯拉”“電動車界愛馬仕”光環的企業也連虧了兩年,2022年虧損額為4950萬元,2023年則擴大至2.718億元。
銷量也下滑明顯,從2022年的83.16萬輛降至2023年的70.98萬輛。
經銷商也在流失。2022年,小牛在國內門店數量為3100家,2023年財報顯示,這一數字變為2856家,少了244家。
無論從哪個維度看,其高端化之路都越走越泥濘。
“本來可以成為行業一線,走到如今這種地步,有點可惜。”一位業內人士感嘆道。
在業績電話會議中,小牛高管層將原因歸結于消費降級,稱“去年下半年,中國一線城市的消費降級,引發了高端市場客戶的謹慎消費行為”。
海外市場上,小牛高管曾稱,“歐洲國家(德國、荷蘭等)的電動汽車市場下滑,導致公司在歐洲的分銷合作伙伴面臨運營中斷,阻礙了去年的銷量增長。”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除了外部壞境的影響,小牛還是應該從自身找原因。
徐榮稱,小牛的產品理念沒有錯,但營銷思維存在一定問題。
他解釋稱,小牛從涉足這個行業至今,一直注重C端,但是電動兩輪車這類產品的銷售模式還是傳統渠道,電商只能是補充和錦上添花,而小牛在招商方面不會借力。
“此外,小牛的品牌公關也做得不好,遇到負面輿情不能及時處理。”徐榮說道。
南都灣財社就業績情況聯系小牛公司,截至發稿,未獲得回應。
【 高端化突圍難 】
即便有小牛的前車之鑒,仍有企業發起“沖高”浪潮,不斷推出高端車型,如雅迪的“飛越”系列、愛瑪的“引擎”系列、綠源的S90系列、新日的凱迪拉氪等。
對于高端化,愛瑪的判斷是:“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產業秩序的重構以及消費需求的變遷,高端化既是電動兩輪車行業的必然選擇,也是品牌企業的必由之路。”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對于整個行業而言,高端化突圍比想象中要難。
以雅迪為例,當別家都在嘴上嚷嚷著高端化時,其于2021年7月發布了全新的高端出行品牌——VFLY(飛越)。為了彰顯高大上的氣質,發布會現場選在了上海保時捷體驗中心。
根據官網,VFLY目前有4款產品,除了續航性能和外觀設計,AI智能也是官方大力宣傳的看點。用戶可通過語音詢問天氣、設置導航、打電話、聽音樂,甚至可通過提前錄制的聲紋解鎖車輛。
將近3年過去了,VFLY無論銷量還是品牌知名度都難言優秀。南都灣財社記者發現,VFLY此前在電商平臺上開的旗艦店已經消失,目前能檢索出的店鋪為深圳一家經銷商所開,店內目前有3款車型在賣,價格分別為4890、5290和6890元,銷量均為0。
伴隨著高端化的是,近些年雅迪研發費用持續上漲,從2019年的3.86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1.92億。
但高端化路線并沒有帶動其毛利率的上漲。2019年至2021年,雅迪毛利率分別為17.4%、15.9%和15.2%,2022年升至18.1%,但2023年又掉頭降至16.9%。
為何高端化突圍難?
在電動自行車行業,一直有個觀點:高端化是偽命題。在部分人士看來,人們對電動自行車的需求十分明確: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安全。至于手機解鎖、頭盔導航等智能化功能,不過是“錦上添花”。
還有觀點指出,過多的智能化功能,反而會增加耗電量,進而縮短電池的使用壽命。
徐榮對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高端化意味著利潤高,好比成為手機領域的蘋果和華為,這是每個企業的夢想。但也需要看到,未來的電動兩輪車消費者將分為兩類人群,一類是年輕群體,追求個性、時尚和智能,電動車對他們來說某種程度上是玩具;另一類人群則是將電動兩輪車當作通勤代步和謀生的工具,最看重續航遠、動力、耐用等基本功能。
“電動車的高端化,如果離開了品質和安全,都是噱頭。”他表示。
產品同質化嚴重,高端市場突圍難,企業們能卷的只剩下價格了。
財報顯示,去年,雅迪電動兩輪車平均單車收入從2022年的約1568.35元降至2023年的約1488.25元。
愛瑪去年電動兩輪車平均單車收入為1812.6元,同樣低于2022年的1834.9元。
“在飽和的市場,價格戰沒有任何效果。如今電動車行業進入微利時代,一線品牌應該在技術研發上下功夫,創造新質生產力,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而不是以量取勝。”徐榮表示。
【 “掘金”東南亞 】
國內市場飽和,國外市場則是一片藍海。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設定碳中和目標,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和使用,電動兩輪車在全球市場也迎來機遇。
今年4月1日,印度電動交通推廣計劃正式生效,為期4個月。印度政府為該計劃提供50億盧比資金支持。具體而言,兩輪電動車享每輛1萬盧比補貼,小型電動三輪車和大型三輪車每輛補貼分別為2.5萬盧比和5萬盧比。
在越南,“禁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022年,越南政府出臺決定,要求河內、胡志明市、海防、峴港和芹苴5個大城市自2030年后在部分轄區郡停止或限制使用摩托車。
研究機構Market Research Furture預測,到2030年,電動兩輪車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美元,2022年到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為34.57%。
如此龐大的市場,對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來說,是開疆拓土的機會。在出海方面,多家企業將目光瞄向東南亞。
雅迪表示,東南亞是其接下來發力的重點。今年初,雅迪在越南北江省諒江縣譚黃工業園區舉行生產廠奠基儀式。該生產廠計劃于2025年投產,設計年產能為200萬輛電動摩托車。約30%的產量將出口至東南亞其他國家,包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及老撾。
愛瑪也在加快品牌出海進程,推進生產本地化。今年3月份,愛瑪在印度尼西亞的生產廠正式投產。
新日也在年報中稱,公司已著手在印尼建設生產基地,組建本土化運營團隊。
綠源也不例外。其表示,將重點提升在東南亞市場(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地的主要城市)的影響力。
徐榮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自行車生產國、銷售國和使用國,國際市場對中國產的電動自行車,包括三輪、低速四輪都比較青睞,這些年出口規模越來越大。
但是,中國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上,面臨著貿易政策和營銷推廣的難題。
徐榮認為,電動車出口受制于各國政策,其中認證、關稅等都提高了出口成本;另外國內和國外的市場需求不一樣,電動兩輪車的市場滲透率不一樣,營銷推廣手段也會面臨問題。
不過,徐榮表示,隨著頭部企業紛紛在國外建廠,本土化策略很大程度會改善很多難題。
愛瑪科技集團研發副總經理王春磊在談到印尼工廠時也表示,“它原有的摩托車制造體系還在,基本能夠覆蓋到我們電動車零部件的制造體系。我們會將我們的技術標準、質量標準輸出到供應商,做相應的賦能。”
不過,結合各家企業年報,幾家企業的海外市場開拓仍在起步階段。
以愛瑪為例,去年其境外業務營收2.26億元,同比增長2.21%,在總營收中僅占比1.07%。
新日去年外銷營收為0.51億元,同比增長2.99%,占總營收的比例也只有1.24%。
當新國標的潮水退去,“小電驢”告別狂飆,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4月26日,新日股份發布2023年年報,至此,國內幾大電動兩輪車企業均已公布去年業績。對比發現,愛瑪、雅迪和綠源2023年營收、凈利潤均實現了增長,屬于穩健派,但增幅均較2022年收窄;新日和小牛“掉隊”明顯,其中新日營收凈利均下滑,小牛虧損進一步擴大;九號業績則是少有的一抹亮色,凈利潤同比增長32.5%,踩下加速踏板。
從狂飆到徐行,“小電驢”市場經歷了什么?政策紅利吃盡的大背景下,“內卷”的企業在努力突圍中都有什么樣的打法?成效如何?
【 頭部企業“降速” 】
在我國,電動兩輪車品牌主要有兩大陣營:以雅迪、愛瑪、臺鈴、新日、綠源等為代表的傳統品牌和以小牛、九號等為代表的新銳品牌。
其中,傳統品牌中,愛瑪、雅迪、臺鈴憑借著500萬以上的年銷量位于第一梯隊,新日、綠源、小刀等年銷量在100萬以上,屬于第二梯隊。
2023年,電動兩輪車傳統品牌中,無論第一梯隊還是第二梯隊,業績數據都缺乏“亮色”。
營收方面,“一哥”雅迪去年營收347.63億元,增幅由2022年的15.2%變為11.9%;愛瑪營收210.36億元,同比僅微增1.12%,而2022年,其營收增幅為35.09%;綠源的營收增幅也從2022年的39.9%收窄至6.3%。
凈利潤增幅方面,有著同樣的收窄趨勢。
愛瑪去年凈利增幅從2022年的182.1%斷崖式降至0.41%;綠源凈利增幅從2022年的99.1%收窄至23.4%;雅迪落差相對小一些,從2022年的57.8%降至22.2%。
也有“倒退”的。
去年新日營收為41.06億元,同比下降16.27%;凈利潤為0.88億元,同比下降45.75%。今年一季度,其營收和凈利雙降趨勢延續。
曾經,新日也坐過電動自行車銷量頭把交椅,成龍為其代言,還曾贊助過北京奧運會和上海世博會,并頭頂“A股電動車第一股”的光環。2022年,新日喊出了“重回第一”的口號,不過從財報數據來看,仍有點遙遠。
從狂飆到徐行,不過短短數年。
時間回到2019年。當年4月份,電動自行車“新國標”《電動自行車安全技術規范》正式實施。該標準取代了1999年實施的老國標,對電動兩輪車參數要求、資質認證、工廠考察等方面更加嚴格規范,大量不達標的中小型企業加速出清。
每年增加的替換需求拓展了行業市場容量,再疊加低碳出行、疫情錯峰出行等因素影響,我國電動兩輪車銷量一路上漲。
相關機構數據顯示,我國電動兩輪車銷量從2019年的3680萬輛狂飆至2022年的6007萬輛,“小電驢”迎來了高光時刻。
但紅利終有時。
時間進入2024年,距離“新國標”的施行已經過去5年。當年“新國標”實施后,各省市均對超標電動車設置了替換過渡期,這些過渡期大多于2024年截止。也就是說,新國標替換需求已基本完成。又恰逢全球經濟不穩定、消費者購物愈發謹慎,電動兩輪車由此進入存量博弈階段。
一位兩輪車企業銷售負責人對南都灣財社記者坦言,去年市場不景氣,加之公司在電動自行車板塊沒有發力,銷售情況“可以說非常不好”。
電動車觀察員徐榮對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市場飽和之后,雅迪、愛瑪等頭部品牌營收和凈利保持增長已屬不易。
不過,對于二三線品牌來說,境況就不同。品牌不響、價格不低,打動不了年輕消費者,對鄉鎮和農村的中老年消費者吸引力又不足,整體處境比較尷尬。
【 小牛不“牛”? 】
新銳勢力中,有人歡喜有人憂。
作為電動自行車高端化、智能化的兩大代表,九號和小牛時常被拿來對比。只是,當九號去年實現凈利32.5%的增長時,小牛卻一頭“栽進”虧損泥潭。
2023年,小牛營收為26.5億元,體量上遠不如年營收過百億的愛瑪、雅迪、九號。而且,與2022年相比,其營收下降了16.3%,降幅較2022年擴大。
凈利潤方面,這位曾頭頂“兩輪特斯拉”“電動車界愛馬仕”光環的企業也連虧了兩年,2022年虧損額為4950萬元,2023年則擴大至2.718億元。
銷量也下滑明顯,從2022年的83.16萬輛降至2023年的70.98萬輛。
經銷商也在流失。2022年,小牛在國內門店數量為3100家,2023年財報顯示,這一數字變為2856家,少了244家。
無論從哪個維度看,其高端化之路都越走越泥濘。
“本來可以成為行業一線,走到如今這種地步,有點可惜。”一位業內人士感嘆道。
在業績電話會議中,小牛高管層將原因歸結于消費降級,稱“去年下半年,中國一線城市的消費降級,引發了高端市場客戶的謹慎消費行為”。
海外市場上,小牛高管曾稱,“歐洲國家(德國、荷蘭等)的電動汽車市場下滑,導致公司在歐洲的分銷合作伙伴面臨運營中斷,阻礙了去年的銷量增長。”
但在業內人士看來,除了外部壞境的影響,小牛還是應該從自身找原因。
徐榮稱,小牛的產品理念沒有錯,但營銷思維存在一定問題。
他解釋稱,小牛從涉足這個行業至今,一直注重C端,但是電動兩輪車這類產品的銷售模式還是傳統渠道,電商只能是補充和錦上添花,而小牛在招商方面不會借力。
“此外,小牛的品牌公關也做得不好,遇到負面輿情不能及時處理。”徐榮說道。
南都灣財社就業績情況聯系小牛公司,截至發稿,未獲得回應。
【 高端化突圍難 】
即便有小牛的前車之鑒,仍有企業發起“沖高”浪潮,不斷推出高端車型,如雅迪的“飛越”系列、愛瑪的“引擎”系列、綠源的S90系列、新日的凱迪拉氪等。
對于高端化,愛瑪的判斷是:“隨著行業競爭的加劇、產業秩序的重構以及消費需求的變遷,高端化既是電動兩輪車行業的必然選擇,也是品牌企業的必由之路。”
但從目前的情況看,對于整個行業而言,高端化突圍比想象中要難。
以雅迪為例,當別家都在嘴上嚷嚷著高端化時,其于2021年7月發布了全新的高端出行品牌——VFLY(飛越)。為了彰顯高大上的氣質,發布會現場選在了上海保時捷體驗中心。
根據官網,VFLY目前有4款產品,除了續航性能和外觀設計,AI智能也是官方大力宣傳的看點。用戶可通過語音詢問天氣、設置導航、打電話、聽音樂,甚至可通過提前錄制的聲紋解鎖車輛。
將近3年過去了,VFLY無論銷量還是品牌知名度都難言優秀。南都灣財社記者發現,VFLY此前在電商平臺上開的旗艦店已經消失,目前能檢索出的店鋪為深圳一家經銷商所開,店內目前有3款車型在賣,價格分別為4890、5290和6890元,銷量均為0。
伴隨著高端化的是,近些年雅迪研發費用持續上漲,從2019年的3.86億元增長至2023年的11.92億。
但高端化路線并沒有帶動其毛利率的上漲。2019年至2021年,雅迪毛利率分別為17.4%、15.9%和15.2%,2022年升至18.1%,但2023年又掉頭降至16.9%。
為何高端化突圍難?
在電動自行車行業,一直有個觀點:高端化是偽命題。在部分人士看來,人們對電動自行車的需求十分明確:最低成本、最高效率、最大限度安全。至于手機解鎖、頭盔導航等智能化功能,不過是“錦上添花”。
還有觀點指出,過多的智能化功能,反而會增加耗電量,進而縮短電池的使用壽命。
徐榮對南都灣財社記者表示,高端化意味著利潤高,好比成為手機領域的蘋果和華為,這是每個企業的夢想。但也需要看到,未來的電動兩輪車消費者將分為兩類人群,一類是年輕群體,追求個性、時尚和智能,電動車對他們來說某種程度上是玩具;另一類人群則是將電動兩輪車當作通勤代步和謀生的工具,最看重續航遠、動力、耐用等基本功能。
“電動車的高端化,如果離開了品質和安全,都是噱頭。”他表示。
產品同質化嚴重,高端市場突圍難,企業們能卷的只剩下價格了。
財報顯示,去年,雅迪電動兩輪車平均單車收入從2022年的約1568.35元降至2023年的約1488.25元。
愛瑪去年電動兩輪車平均單車收入為1812.6元,同樣低于2022年的1834.9元。
“在飽和的市場,價格戰沒有任何效果。如今電動車行業進入微利時代,一線品牌應該在技術研發上下功夫,創造新質生產力,推進行業高質量發展,而不是以量取勝。”徐榮表示。
【 “掘金”東南亞 】
國內市場飽和,國外市場則是一片藍海。
隨著越來越多國家設定碳中和目標,加大可再生能源的投資和使用,電動兩輪車在全球市場也迎來機遇。
今年4月1日,印度電動交通推廣計劃正式生效,為期4個月。印度政府為該計劃提供50億盧比資金支持。具體而言,兩輪電動車享每輛1萬盧比補貼,小型電動三輪車和大型三輪車每輛補貼分別為2.5萬盧比和5萬盧比。
在越南,“禁摩”的呼聲也越來越高。2022年,越南政府出臺決定,要求河內、胡志明市、海防、峴港和芹苴5個大城市自2030年后在部分轄區郡停止或限制使用摩托車。
研究機構Market Research Furture預測,到2030年,電動兩輪車全球市場規模將超過1000億美元,2022年到2030年的年復合增長率將為34.57%。
如此龐大的市場,對中國電動兩輪車企業來說,是開疆拓土的機會。在出海方面,多家企業將目光瞄向東南亞。
雅迪表示,東南亞是其接下來發力的重點。今年初,雅迪在越南北江省諒江縣譚黃工業園區舉行生產廠奠基儀式。該生產廠計劃于2025年投產,設計年產能為200萬輛電動摩托車。約30%的產量將出口至東南亞其他國家,包括菲律賓、泰國、馬來西亞及老撾。
愛瑪也在加快品牌出海進程,推進生產本地化。今年3月份,愛瑪在印度尼西亞的生產廠正式投產。
新日也在年報中稱,公司已著手在印尼建設生產基地,組建本土化運營團隊。
綠源也不例外。其表示,將重點提升在東南亞市場(如泰國、印尼、馬來西亞及越南等地的主要城市)的影響力。
徐榮表示,中國是全球最大的電動自行車生產國、銷售國和使用國,國際市場對中國產的電動自行車,包括三輪、低速四輪都比較青睞,這些年出口規模越來越大。
但是,中國企業在開拓國際市場上,面臨著貿易政策和營銷推廣的難題。
徐榮認為,電動車出口受制于各國政策,其中認證、關稅等都提高了出口成本;另外國內和國外的市場需求不一樣,電動兩輪車的市場滲透率不一樣,營銷推廣手段也會面臨問題。
不過,徐榮表示,隨著頭部企業紛紛在國外建廠,本土化策略很大程度會改善很多難題。
愛瑪科技集團研發副總經理王春磊在談到印尼工廠時也表示,“它原有的摩托車制造體系還在,基本能夠覆蓋到我們電動車零部件的制造體系。我們會將我們的技術標準、質量標準輸出到供應商,做相應的賦能。”
不過,結合各家企業年報,幾家企業的海外市場開拓仍在起步階段。
以愛瑪為例,去年其境外業務營收2.26億元,同比增長2.21%,在總營收中僅占比1.07%。
新日去年外銷營收為0.51億元,同比增長2.99%,占總營收的比例也只有1.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