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就來帶大家了解一下,儲能到底是什么。
簡單來說,儲能是指通過介質或者設備將能量儲存起來,在需要的時候再釋放出來的過程。它是電力系統中關鍵的一環,且可以應用在發電、輸電、配電、用電的任何一個環節和場景。
為什么要儲能?
首先,儲能技術有著巨大的價值,新能源并入電網后,儲能在功率上能夠實現實時的平衡,并提升系統的容量系數,提升能源的消納能力,削峰填谷,為我國的能源安全再套上一層保護殼。
近年來,我國在水電、風電、光電等新能源建設中可謂是干的如火如荼,但隨著裝機容量和發電量的爆發式增長,加之其輸配和調控方面的難度,對新型電力系統的支撐能力提出了更大的要求,新型電力系統正在從“源-網-荷”轉向“源-網-荷-儲”,顯然,在這個新能源風起云涌的時代,儲能已經躋身成為新型電力系統的第四大基本要素。
目前的儲能行業在大規模可再生能源接入并網、儲能成本(主要是電池)的不斷下降、電力體制改革、政策扶持、輔助服務市場的興起和完善下,2021年成為“新能源+儲能”爆發之年,得益于雙碳目標帶動,以及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的發展,“新能源+儲能”已成為行業發展的共識,國家以及地方也出臺了多個支持政策。
這些利好的加持下,儲能行業有望在未來幾年內進入黃金發展階段。
新能源+儲能
儲能系統與光伏、風電等間歇性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應用形式,具有平抑可再生能源發電波動等作用。如,在分布式光伏領域,一方面分布式光伏的成本低于電網的零售電價,價差足以支持安裝儲能;另一方面,安裝儲能之后,分布式光伏系統具備了很強的調節能力,通過與電網互動,削峰填谷,能夠實現收益最大化。因此,儲能系統與以光伏、風電為代表的可再生能源相結合的應用形式,已成為全球儲能領域發展的重要方向之一。
目前的儲能技術有哪些?
目前儲能共有三條技術路徑,分別是機械儲能、電磁儲能以及電化學儲能。
其中,機械儲能是目前的主流,機械儲能可分為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和飛輪儲能,抽水蓄能應用最為廣泛,在電化學儲能的經濟性還未達到商業化時,我國甚至全球都是使用抽水蓄能進行儲能,截止到2019年底,抽水蓄能仍占據已投運儲能項目的絕大部分,它的原理就是:在電網低谷的時候,用過剩電力把水從下面的水庫抽到上面的水庫,相當于把電能轉化成重力勢能,要發電的時候,便重新將重力勢能轉換為電能就好了。
但這種靠水利儲能的地方必然建在水資源豐富的地方,而現在水資源豐富的地方布局的各種水電站、抽水蓄能電站增量空間肉眼可見,且周期較長。
其次是電磁儲能技術,目前來看更適合那種放電時間短且迅速的功率型儲能,反正運用前景也不大。
而電化學儲能,是目前肉眼可見的未來。電化學,通俗易懂的來說就是平時用的電池。整個電池儲能產業鏈包括上游原材料、電池、設備和設計類四種企業,根據相關券商的測算,未來儲能電池和儲能變流器會占到整個產業鏈總成本的 60%和 15%。換句話說,隨著鋰電池的成本逐漸下降,調節能力靈活,未來儲能電池以及儲能變流器將是整個儲能產業鏈價值量最大、技術壁壘最高的核心環節,將會吃到儲能市場爆發最大的紅利。
結語
今年開年以來,資本市場“大基建”相關板塊再度活躍。2022年基建項目落地速度較2021年將明顯加快,年初“大基建”行情被普遍看好。其中,“新基建”或將成為新一年的重要增長點。未來光伏、風電、等新能源+儲能或將成為綠電資產的主要投資領域。
我國擬在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模化發展轉變,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在推動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過程中發揮顯著作用;到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裝機規模基本滿足新型電力系統相應需求,成為能源領域碳達峰、碳中和的關鍵支撐之一。
5-10年間,十倍及以上的增量,留給儲能的空間和前景巨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