實現“雙碳”目標,需要構建以新能源為主體的新型電力系統。然而,太陽能、風能等新能源供應“靠天吃飯”、出力波動不定。于是,儲能被視為調節新能源波動性、實現并網穩定的關鍵技術。
儲能究竟是什么?它能填上供電安全的“缺”嗎?
文 | 丁貴梓 瞭望智庫觀察員
本文為瞭望智庫原創文章,如需轉載請在文前注明來源瞭望智庫(zhczyj)及作者信息,否則將嚴格追究法律責任。
1
供電安全的“缺”,誰來填?
能源分布不均、依賴化石能源,是我國能源發展格局中長期存在的問題。
截至本世紀初,我國已探明煤炭儲量6044億噸,其中70%分布在山西、陜西和內蒙古;可開發水電資源1923.3億千瓦時,99.4%分布在中、西部地區(其中65%分布在四川、云南和西藏);石油資源890億噸,主要分布在東、西部地區;天然氣資源20×1013立方米,主要分布在新疆、青海和四川。
我國一次能源構成情況
相關統計數據顯示,20世紀70年代以來,化石能源在我國一次能源構成中的占比呈逐年下降趨勢,但仍以煤炭為主。
東西部分布不均,富煤、貧油、少氣的能源資源特點,決定了我國電力系統結構長期以燃煤發電為主,基本形成了“西電東送、南北互供、全國聯網”的格局。
2021年12月15日,安徽省渦陽縣的和新風力發電場配備的10兆瓦時儲能設施,可在發電高峰時將電能暫時儲存,在用電高峰時釋放。圖|新華社
近年來,隨著傳統能源日益匱乏、環境日趨惡化、新能源不斷發展,我國電力系統結構逐漸優化。
國家能源局發布的數據顯示,2021年前11個月,我國新能源發電量達到10355.7億千瓦時,年內首次突破1萬億千瓦時,同比增長32.97%,風電、太陽能發電累計裝機容量穩居世界首位;新能源發電量對全國電力供應的貢獻不斷提升,占全國全社會用電量的比例達13.8%,同比提升2.14個百分點。
這也帶來了新的問題——新能源出力缺乏可控性、供電不穩定,威脅電力系統穩定運行。
以風能和太陽能為例。風速、太陽光輻射取決于自然條件、難以調節控制,這意味著風能、太陽能本身具有波動性和間歇性,導致風電、太陽能發電出力不穩定。當其容量占比較小時,尚可利用電網控制與配電技術保證電網穩定運行,反之則會對電網正常供電產生明顯影響。
【注:風電單日波動最大幅度可達裝機容量的80%,光伏日內出力波動值可達裝機容量的100%?!?/p>
在我國新能源發電大規模開發、并網背景下,新能源發電不穩定成為電力系統發展的制約因素。如何才能有效控制新能源發電出力,確保電網安全穩定?面對以上現實需求,儲能技術逐漸走進人們視野。
儲能,就是將電能轉換為化學能、勢能、動能、電磁能等形態進行存儲,待需要時再轉換為電能釋放。這一能量轉換過程,可實現電力的時序調節,發電不需即時傳輸,有效提高新能源發電的可調可控性。
除發電側外,儲能技術還能參與電網側調峰調頻、用戶側削峰填谷等環節,緩解高峰負荷供電需求,提高電能質量和用電效率,助力新能源高效利用以及多種能源開放互聯、協同發展。
【注:調峰,在用電高峰期為電網提供額外電量,或響應新能源消納降低輸出功率;調頻,精準調節波動的電壓和功率;削峰填谷,在用電低谷時段充電、高峰時段放電,利用峰谷電價差獲得收益或減少成本?!?/p>
根據國家規劃,預計到“十四五”末,可再生能源發電裝機占電力總裝機的比例將超過50%。2021年冬季,全國各地“拉閘限電”頻現,再次提醒人們新能源充分承擔電力系統責任的重要性,而這恰恰需要儲能系統的跟進調節。隨著“雙碳”進程不斷推進,新能源將成為各地的主力電源,儲能系統更能發揮提高電網安全性和穩定性的重要作用。
中國工程熱物理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中國能源研究會儲能專委會主任陳海生研究員認為,既要實現“雙碳”目標、又要保障國家能源安全,這是中國面臨的重大需求和挑戰,而發展儲能技術是一種有效的途徑。
2
存電,沒那么簡單
提到儲存電能的方法,人們多會聯想到日常生活中隨處可見的電池。
實際上,儲能的方式多種多樣。按照存儲能量的形式,儲能可大致分為物理儲能和化學儲能兩大類。其中,物理儲能又包括機械儲能和電磁場儲能,化學儲能則分為電化學儲能(電池儲能)和氫儲能。
電能存儲技術的分類
具體而言,抽水蓄能、壓縮空氣儲能等,都是比較常見的物理儲能形式。
2021年11月16日,安徽蕪湖市弋江區峨橋鎮響水澗抽水蓄能電站的上水庫和下水庫。圖|新華社
抽水蓄能指在電力負荷低谷時段把下水庫的水抽到上水庫內,以水力勢能的形式蓄能;在負荷高峰時段再放水發電,將水力勢能轉換為電能。但水資源易蒸發、泵水耗費功率高,其能量轉換效率一般為70%左右。
壓縮空氣儲能技術基于燃氣輪機技術而發展,其工作原理是:用電負荷低谷時,利用富余電量驅動空氣壓縮機,以高壓空氣形式存儲能量,負荷高峰時再釋放高壓空氣、驅動發電機發電。其儲能容量大、燃料消耗少,能源轉化率可達75%左右。
化學儲能中,電化學儲能主要利用電池正負極氧化還原反應進行充放電,電池是其能量轉換的主要載體。它不受地理等外部條件限制,適合大規模應用和批量化生產,但電池使用壽命有限、成本較高。
針對不同儲能應用,電池類型也有所不同。傳統的電化學電池以鉛酸電池為代表;便攜電子產品的出現帶動了鎳氫電池發展;電動汽車的發展促進了鋰離子電池技術進步;新能源發電不斷推廣后,鈉硫電池、全釩液流電池等針對大規模儲能應用的電池也隨之出現……
除了常規電池儲能,氫能也是備受關注的化學儲能方式。
氫的還原性強,熱值(120.0MJ/kg)是同質量化石燃料熱值的2-4倍,既能和氧氣燃燒產生熱能,也能通過燃料電池轉化成電能,且能量轉化過程中不產生溫室氣體、清潔環保。
此外,相較電儲能方式,氫的能量密度高、能量容量成本小,儲能能力極佳,可實現長時間儲能或季節性儲能,對于新能源轉化電能而言也是很好的儲運介質。
氫能利用涉及制氫、儲氫、輸氫、用氫多個環節。天然氣制氫、煤制氫是氫氣工業生產主要方式。目前,主要使用的儲氫技術有高壓氣態儲氫、低溫液態儲氫、固態儲氫和有機液態儲氫。而利用現有天然氣管網,將新能源制氫混入天然氣管道,是氫能輸送的經濟方法。
制氫、儲運與利用全產業鏈示意圖
但從目前看來,氫儲能還需在制氫效率、價格以及使用效率等方面進一步突破,具體體現在:
制氫效率整體偏低,質子交換膜、高溫電制氫等高效率制氫普遍存在技術不夠成熟、價格昂貴等問題;
儲氫方式以高壓氣態儲運為主(國內主要采用35 MPa 碳纖維復合鋼瓶儲運),儲氫罐加壓過程成本較大,且隨著壓力增大儲氫安全性也會有所降低;
在用氫層面,燃料電池的實際工作效率(約為40%-60%)遠達不到理論效率(85%-90%);氫氣若用作儲能媒介,在轉換過程中也存在著能量浪費。
產氫成本估算(假設:電$0.095/kWh,天然氣$9/MMBtu,煤價$20/t)
3
全球狂熱,后發趕超
可以說,儲能為電網系統提供了容量巨大的“充電寶”,成為新能源高比例并網背景下電網穩定的重要技術支撐。
2020年11月14日,安徽省淮北市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工人在一家5G通信基站儲能鋰電池生產企業的車間內組裝鋰電池。圖|新華社
過去近20年來,各國紛紛探索儲能領域,美國和日本發展較早。根據美國能源部信息中心數據,2004-2014年,由美國、日本、歐盟等實施的MW(兆瓦)級及以上規模的儲能示范工程有180余項。從地域分布上看,美國項目數量占全球總項目數量的44%。
從儲能類型上看,抽水蓄能是目前技術成熟、應用最廣泛的大規模儲能技術。但由于地理條件限制,開發潛力和增長空間與電化學儲能技術相比較弱。截至2020年底,在全球已投運儲能累計裝機中,抽水蓄能所占份額達90%以上,但增速極低(同比增長0.9%);與之相比,電化學儲能占比僅7%左右,同比增長卻高達49.6%。
中國儲能技術進步迅猛。2003年起,中國逐步實現抽水蓄能電站機組及成套設備制造自主化,抽水蓄能電站裝機容量躍居世界第一,解決了世界工程極限低溫下瀝青混凝土、高海拔低溫超長面板一次成型、復雜地質條件下過渡料爆破開采等技術難題。
電化學儲能更是飛速發展:2015-2020年,電化學儲能裝機復合增長率超80%;2020年,中國成為全球最大電化學儲能市場(市場占有率達33%),鋰離子電池、鉛炭電池和全釩液流電池等方面研發應用已處國際先進水平。
截至2020年底,中國已投運儲能項目累計裝機規模占全球市場總規模的18.6%。其中規模最大的是抽水蓄能,電化學儲能位列第二,各類電化學儲能技術中規模最大的是鋰離子電池。
此外,中國已發布儲能技術相關國家標準35項、行業標準9項、企業標準14項、團體標準若干項。
2020年中國投運儲能項目裝機結構分布。圖源:《中關村儲能聯盟儲能產業研究白皮書2021》
電儲能技術迅猛發展的同時,各個地方亦結合自身優勢,積極探索氫儲能發展之路。廣東省佛山市南海區就是其中之一。
“十二五”以來,南海區地區生產總值呈現快速增長趨勢,占佛山市地區生產總值比重常年穩定在27%以上。依托經濟發展,南海區裝備制造業加速轉型升級,在數控機床、制造機器人等先進裝備制造領域取得突破,并率先布局氫燃料電池汽車產業,推動新能源汽車制造業發展。
2017年,南海區于全國率先啟動科技部/聯合國開發計劃署“促進中國燃料電池汽車商業化發展”項目,并建成了國內首個商業化加氫站——瑞暉加氫站。目前,全區已投入847輛氫能車輛運行,燃料電池汽車保有量超過全國的10%,是國內燃料電池汽車運行規模最大的縣級區。
如今,南海已匯集87家氫能企業、科研院所及相關機構,推動產學研用平臺建設,涵蓋了氫氣生產儲運及設備研制、加氫站設計與建設、燃料電池及系統、核心材料與部件、整機研發制造、產品檢測及設備研制、標準制定、人才培養等8大環節,形成了較完整的、具有國內自主知識產權的氫能產業鏈。
近年來,我國儲能技術的進步有目共睹,但總體來看尚處于發展初步階段,尚存諸多問題。比如:研發體系不健全、缺乏進行運行評估的實際數據;儲能技術發展參差不齊,技術成本和安全性問題有待進一步突破。
據不完全統計,近10年間,全球共發生32起儲能電站起火爆炸事故,其中中國3起,給電池質量、安全管理、預警監控消防系統、運行環境等多個環節敲響警鐘。
4
春日將至,穩步前行
除了技術進步,儲能產業發展還需要高站位的全景規劃。
我國儲能產業的戰略布局可追溯到2005年的《可再生能源發展指導目錄》;此后,2010年出臺的《可再生能源法修正案》明確規定電網企業應發展和應用智能電網、儲能技術;2011年,儲能被寫入“十二五”規劃綱要。
2021年12月13日,位于河北省秦皇島市撫寧區的抽水蓄能電站地下廠房隧道施工現場。圖|新華社
2017年10月,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等五部門聯合出臺《關于促進我國儲能技術與產業發展的指導意見》,指出要在“十三五”期間實現儲能由研發示范向商業化初期過渡,“十四五”期間實現商業化初期向規?;l展轉變。同時,各省區市也陸續出臺關于推動儲能產業發展的政策。
2021年,隨著“雙碳”目標提出,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國家能源局再次聯合發布針對儲能產業的國家級綜合性政策文件《關于加快推動新型儲能發展的指導意見(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為《指導意見》),明確提出:到2025年,實現新型儲能從商業化初期向規?;l展轉變,裝機規模達3000萬千瓦以上;到2030年,實現新型儲能全面市場化發展。
在國家政策引領下,張北國家風光儲輸示范工程、遼寧臥牛石風電場全釩液流電池儲能示范電站、甘肅酒泉MW級儲能電站、青海15MW儲能電站……大批示范性儲能電站和光儲一體化電站順利落地,并逐步從試驗示范邁向商業化推廣。
據統計,2021年上半年,國內新增新型儲能項目257個(包括規劃、在建、運行項目),儲能總規模達11.8吉瓦,是2020年同期的9倍;新增投運項目規模304.4兆瓦,其中百兆瓦以上大規模項目是2020年同期的8.5倍。
【注:10000千瓦=10兆瓦=0.01吉瓦】
此外,《指導意見》還指出,儲能技術要以需求為向導,堅持多元化發展。這提醒我們,要做好儲能產業的前瞻性規劃研究,避免資源無效配置,推動商業化發展。
儲能項目投資成本偏高,社會資本難以進入;儲能項目商業模式的不穩定性,導致融資渠道有限,儲能技術產業化相關政策體系和價格機制有待完善……囿于以上因素,當前我國電儲能商業化應用仍集中在新能源發電側和電網側,在用戶側的商業化探索相對有限,亟待政策推動。
2021年,已有多省在新能源競價招標方案中明確新能源配儲比例要求,一般在5%-20%之間、儲能時長2小時。隨著可再生能源占比不斷提高,我國電力結構將發生重大變化,對于儲能技術和市場的要求也會不斷提高。我們要做的就是不斷提升技術、勇敢迎接挑戰。